中国计量网 http://www.chinajl.com.cn/
中国计量网——计量行业门户网站
计量资讯速递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计量趣谈

曹营中用小斗斛引起的一场风波

发布时间:2019-07-15 作者:丘光明​ 来源: 浏览:5152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在天灾不断、战事连绵的情况下,粮食能否及时供应,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三国演义》中有关夺取粮食的故事很多。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一段有关曹操在军营缺粮的关键时刻,用小斗斛减少粮食供应,欺骗士兵引起的一场风波。为了平息动乱,又将罪过转嫁于他人的故事。

小斗欺众的故事出自哪里

  人们一提到曹操,很习惯想到《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上出现的那个花脸奸臣,因此曹操常常是以反面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其实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曹操基本上还是一位英雄,因为他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是承继曹魏而得天下,故对曹操的评价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但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其人描述得相对简略,后人无法进一步看到政治事件背后,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历史细节。在《三国志》面世130多年后,南北朝时期的宋文帝下昭,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广泛搜集三国以来各方面有关资料,采用不论正史、野史,以及民间的流传,皆兼收并蓄的写作理念,许多历史详情才得以呈现给后代。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则故事,出自裴松之注中引录的,由曹魏政权敌对面的东吴人撰写的《阿瞒传》。据考证,《阿瞒传》正是属于野史类的书籍。而在裴松之注后,又过了近100年,元末明初时罗贯中又写入《三国演义》,这是一部根据历史文献加以故事化的作品,它正是以《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为基础,参照更多的民间流传有关三国故事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历史小说。既然是历史小说,只要基本遵照历史事实,是允许带着个人的好恶倾向,再加以夸张和演义完成的。而《三国演义》中许多有关曹操的劣迹,和我们要说的这一则故事也都出自裴松之所注的《阿瞒传》中。注文中说到:在某次战役中曹营粮食供应不上,眼看到了断粮的境地。营中管理军粮的官吏十分着急,慌慌张张地跑来向曹操禀告。这时曹操却十分镇定地反问主粮官道:“那你说有什么办法能应对这临时的危机呢?”吏者稍加思考后回答说:“目前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在此紧急的关键时刻,是否可以先用小斗斛供给士兵口粮,暂时渡过难关呢?”曹操说:“好!就照你的办法先应付几天再说吧。”没想到,改用小斗斛后,士兵们都明显感觉饥饿难忍。

  秦汉以来,士兵和服劳役者,粮食一直是按一定量供应的。如《秦律》中规定,士兵每天供粮食一斗,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每顿定量是半斗,相当于今天的1000毫升,下午只有三分之一斗。因为极少有菜蔬、基本见不到油水,只靠这点粮食,仅能保证大家不饿肚子。曹营自改用小斗斛后,士兵们都感到饥肠辘辘,在下面议论纷纷。最终发现所供粮食明显不足,从而群情激愤。大家不免都把矛头指向曹操,怨恨太祖竟私下用小斗斛克扣粮食,欺骗众人,进而导致军营大乱。曹操看到问题严重了,便把主事官吏叫来,抱歉地对他说:“没想到事情闹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现在只好借你的头来一用了,否则事态无法平息。”于是斩下主事官吏的首级,挂于军营,并为他提了一首殉难诗说:“用小斛盗取军营的稻谷,故斩之军门以示众。”著者评论曹操曰:“其酷虐变诈,皆此类也。”这则故事在《三国演义》十七回中就有了更具体、生动的描写:“曹军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食十万斛,不敷支散。”粮食官任峻部下王垢(gou)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何?”操曰:“可将小斗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垢曰:“士兵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垢从命,以小斗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jie)怨,皆言臣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垢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勿吝。”垢曰:“臣相欲用何物?”操曰:“吾借汝头以示众耳。”垢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垢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垢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解。

小斗惑众与大小制

  过去见到有著作也曾引述了这则故事,用来证明早在东汉末年度量衡已很混乱,官民中通行着两种度量衡制:一种是秦至王莽时度量衡保持统一的制度(后代称“古制”或“小制”),而东汉后期出现了另一种小斗斛,也就是说,这期间度量衡已是大小制并行了。而我们认为,目前这种看法尚无史实能够加以证明。因为在三国(魏)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注《九章算术》中说到,他曾经认真地测量过与王莽和当朝(魏)时的铜斛,证明魏尺仅比莽尺长了4分5厘(约合今1.395厘米),一斗大了2.6%。容量中2.6%的误差,只能从计算中得到,用器物是无法实际测量出来的。另外从我们所见到的三国时期的各种尺,经过测量得到的数据也证明,这时期的尺度并没有明显增长(尚未见到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量器和权衡器)。因此,目前所能见到的可靠文献和器物都只能说明,从王莽时期直至魏、晋,度量衡单位量值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从中国度量衡的发展史来看,秦汉以后,还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制定的量器,其量值更小于秦汉的。因此这则故事不能证明,东汉末年已有度量衡大小制同时存在。在中国度量衡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小制并存,只出现在隋唐时期。隋文帝为了统一南北朝度量衡,不得不并用南朝的小制与北朝的大制,而民间日常也只能统一使用大制。这也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这种古老的小制,很快就被自然淘汰了,仅在天文测量中,长度单位尚保持了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

  这则故事中说到的“以小斗斛惑众”,应该是主管粮食的吏者根据魏太祖的指示,临时自造的一种非法定的量器。因此很容易被发觉,也就更容易引起公愤了。
本文刊发于《中国计量》杂志2016年第3期
作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丘光明

分享到:
通知 我要订购 我要订购
公告 征订通知 征订通知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会员登陆
完善信息
找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