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旭苹教授到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作题为“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并与中国计量院科研人员就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光学、压力、振动、温度等方面的计量定标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来自中国计量院光学所、热工所和力声所的科研骨干参与了此次活动。学术报告会由中国计量院光学所甘海勇副研究员主持。
报告会上,张旭苹教授介绍了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优势特点和主要用途。据介绍,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弥补了点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仅能对工程局部进行监测的不足,可以对各类建筑物、尤其是大型结构工程的“健康状况”实现连续、全面的监控,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光学散射效应获得温度、应力、振动等多种参数。该技术除用于监测楼宇、桥梁、水利工程、地下隧道、海底光缆等重大工程的结构健康外,还可以用于重要场所警戒、地质分析和勘探、海底光缆反窃听等。近年来,这一技术在国外推进极其迅速,在国内也有相关应用,如对苏通大桥、高铁声屏障、海底光缆的健康监测等。但是,由于光纤传感器对温度、压力、振动等多种参数敏感,和材料、铺设方法等相关,检测难度大,且国内缺乏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该技术在国内的推广遇到了瓶颈。张旭苹教授希望与中国计量院开展合作,解决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应用的量值溯源、测试方法以及应用标准等关键问题,促进该项技术在各类工程中的应用推广,进而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后,张旭苹教授与中国计量院相关专业所研究人员就如何解决该技术的测试、计量、标准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参观了光通信、光学传感、力学、振动等实验室。
张旭苹,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大型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光电图像采集与传输、通信网络技术与监测等。由其主持的“连续分布式多参量传感与监测技术”项目曾获2011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