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203所智慧管网产品的金字招牌
——记科工集团质量提升贡献奖获得者王蕊
航天科工203所智慧管网批生产负责人王蕊,是一个风风火火,泼辣的北京妹子,由于长期在室外工作,皮肤晒得黝黑,说话办事雷厉风行。她负责了虹膜、井盖、温湿度监测仪等九类产品的批产工作。在她带领下,团队严把智慧管网产品质量关,过硬的产品质量为大批量交付设备提供了保障,满足了用户多品种、大批量的配套要求。王蕊以精益求精,肯于吃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并将“设计优化要深入,工艺优化要深入”体现在产品的可制造性设计上。她因此荣获了科工集团质量提升贡献奖称号。
严格筛选外协厂家,传递质量要求
在生产前,严格审查厂家是否具备开工条件:从生产人员,生产设备,原材料来源等方面进行把关。将工艺文件给生产人员看,能看懂才能放心;生产设备,诸如电烙铁、表贴机的设备标签、计量校准名牌等,一个都不能少;严格把控原材料来源,引进整批次的、大品牌的原材料,并进行批次管理,记录来料的批次号。
定期到厂家进行驻厂,监督其是否严格按照工艺文件执行,生产过程是否留有记录,并按照比例对设备进行抽检,只有批次管理完备、生产过程记录齐整、抽检合格的产品才允许出厂。以此把控外协产品质量。
对于返厂维修的产品,启动归零程序。了解产品的故障现象,并查明发生问题的原因,将问题进行归类,属于设计问题还是工艺问题,是否存在批次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当井盖状态监测仪在开启井盖的时候,出现了不报警的现象。发现是加速度计存在芯片虚焊现象,项目组马上启动“归零程序”,起草质量履历表,召开归零会议,在后续的生产过程加大了抽检力度,生产记录都要进行全程检验。
认真编制可操作性的工艺文件,有效指导生产
王蕊注意将产品工艺装备、工艺以及物流等整个制造环节,融入设计方案统筹考虑,提高产品的可制造性与市场投放速度。在试样产品向小批量生产试制转化的工作对接中,主动参与到产品制造过程中,装配、调试、检验各环节亲自上手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产品设计上的缺陷和质量隐患,反馈给研发人员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设计质量。她还细化工艺文件,将装配的每个过程都拍成照片,总结不符合操作习惯的问题,积极与研发人员进行沟通,为设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可操作性的文件有效地指导生产。
在王蕊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3所智慧管网领域发展迅猛,短短的五年时间,已经形成了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硬件产品,并将这些研发的产品转化为批产产品。在刚刚完成的亦庄智慧管网项目,短短7个月的时间,就从研发到批产设备共计68000台套,市政领域的新开发的产品已在北京、抚州东乡、安徽肥东等地得到有效的应用,并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今后,王蕊将带领团队将深入贯彻“四个两”的要求,管控产品质量,保证多品种、大批量配套,提供优质产品。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2-09-13
2020-11-20
2020-03-17
2020-03-06
2020-02-29
2020-02-26
2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