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网 http://www.chinajl.com.cn/
中国计量网——计量行业门户网站
计量资讯速递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政策要闻

全国人大代表印萍:加强海洋甲烷监测和计量技术研发

发布时间:2022-03-09 作者: 来源: 浏览:1697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在提交的《加强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建设》议案中呼吁,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反应器”,我国应加强海洋甲烷排放监测体系建设和清单计量技术研发,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甲烷是地球上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高于二氧化碳,甲烷减排有望比二氧化碳减排取得更快的控温成效,被视为现阶段减缓全球变暖的“刹车器”。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甲烷减排作为重要议题,我国也承诺在10年内有效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就甲烷测量、减排合作等事宜达成了合作意向。
印萍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步展开了对大气和陆地甲烷的监测、研究及评价工作,但对海洋甲烷循环的研究和观测明显不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反应器”,除了南北极外的大部分海域都是大气甲烷的净源。根据现有研究估算,源于海洋的甲烷对大气甲烷的收支贡献仅为1%~2%,海洋在全球甲烷循环中的作用被明显低估,海洋甲烷循环的意义应远不止于其对大气的贡献。
同时,全球海底以甲烷水合物形式储集了相当于大气甲烷总量数百倍以上的束缚态甲烷,为海底生物群落养分摄取提供了支持,有效调节了进入大气的甲烷通量,海洋成为了岩石圈甲烷进入大气前的重要“拦截器”。海底沉积物甲烷储集效率的波动将会深刻影响大气中的甲烷水平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走向,在全球甲烷循环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印萍看来,除了海洋甲烷循环理论研究不足,全球范围内还存在海洋甲烷通量监测技术和减排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包括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量方法和核算标准缺乏、尚未建立海洋甲烷全球监测网络等。整体上,我国甲烷监测和评估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在轨运行的甲烷观测卫星,海洋甲烷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和清单计量技术有待优化。
印萍预测,未来甲烷会与二氧化碳一起作为国家气候监管、监控指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成为重点监管和考核的内容。因此,亟须加强普适性监测监管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试点示范。甲烷减排对我国乃至全球能源和环境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成为新一轮全球性技术竞争的前沿。我国必须加快提升甲烷调查监测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抢占技术市场,建立海洋海岸带甲烷排放监测体系,研发与国际接轨的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量方法和核算标准,为我国在国际减排和碳交易谈判中争取主动权。
为加强海洋甲烷监测和计量技术研发,印萍提出了4项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海洋甲烷测量和监测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低含量甲烷快速测量、甲烷原位精确测量、在线连续测量等技术难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新型甲烷传感器、原位测量设备和走航测量装备,建立可推广的海洋甲烷测量技术方法体系。
二是加快构建星-空-地-海甲烷监测体系。重点突破甲烷遥测遥感技术、海洋海岸带甲烷观测组网技术难点,加快国产甲烷观测卫星的研发和发射组网,研发海洋全剖面、关键界面和典型区域通量观测设备装备,开展重点区甲烷业务化监测示范,以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全球性海洋甲烷监测网,主导研制国际行业标准或技术规程。
三是加快海洋甲烷清单计量与减排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海洋甲烷清单编制与管控技术、海洋海岸带甲烷减排技术,监测和评估海洋海岸带甲烷排放现状及排放源,建立甲烷收支计量和碳足迹追溯方法,编制甲烷排放清单,支撑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和碳排放权交易。
四是加快海洋甲烷监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加快海洋甲烷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海洋甲烷测量、监测、模拟和数据汇集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海洋甲烷监测示范观测网建设,促进行业技术标准化,强化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示范和工程服务,打造海洋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聚集、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分享到:
通知 我要参加 我要参加
公告 征订通知 征订通知
会员注册
已有账号,
会员登陆
完善信息
找回密码